研究报告
主要研究结果和建议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近几十年干旱频发。由于非正常季风导致降雨偏少,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高温强蒸发,2019年澜湄流域发生了严重干旱。此次旱情引起了域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本研究旨在增强全流域认知和互信,为抗旱联合行动奠定基础。通过收集全流域水文气象数据,利用国际先进的方法,揭示澜湄流域干旱特征,以及水库调度对湄公河干流径流的影响。
研究背景、目标和范围
研究背景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5个国家,于越南胡志明市西部入南中国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总面积81.24万km2,干流全长约4880km,居世界第十位;干流总落差约5060m,河道平均比降1.04‰;入海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50亿m3 (MRC and M
研究方法和数据
澜湄流域干旱分析采用了两个气象干旱指数,即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降水指数(SPI)。采用了两个长序列再分析数据集,即1901年至2019年的CRU TS(Climate Research Unit gridded Time Series)数据集和1981年至2019年的CHIRPS(Climate Hazards Group Infrared Precipitation with St
主要研究结果
为了研究干旱的变化趋势,我们将过去119年划分为1901-1960和1961-2019两个时期。基于SPEI12和SPI12的澜湄流域重特大干旱(SPEI或SPI<-1.5)频率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与过去60年相比,近59年来澜沧江流域重特大干旱发生频率更高,且主要分布于澜沧江的上游和中游段。在最近的59年中,澜湄流域重特大干旱发生频率约为7%,而澜沧江流域的中游和上游约为12%。在湄公
结论
澜湄流域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发生严重气象干旱(SPEI<-1.5)的平均频率为7%。流域内遭受重特大气象干旱频率最高的地区位于澜沧江中上游,达到12%以上。与过去60年相比,近59年来澜湄流域大部分地区发生重特大干旱的频率在增加。 澜湄流域旱季干旱发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说明水库正常运行,即蓄洪补枯的调度方式,从整体来看有利于澜湄流域干旱的应对。 2019年是澜湄流域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年份之一,
作者介绍
田富强 教授;刘慧 高级工程师; 侯时雨 博士生;李琨彪 博士生; 卢麾 副教授;倪广恒 教授;穆祥鹏 教授;白音包力皋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