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专家:“中国气候智能水稻灌溉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中国网9月29日讯(记者 任斌)28日,由中泰两国代表组成的考察团队赴广西桂林,就气候智能水技术和水稻种植创新试点案例示范区建设情况开展交流考察。
在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考察团队参观了农田节水防污及污水资源化利用试验区、作物灌溉排水综合重点实验室、设施农业精准灌溉示范区等板块的仪器设备,与该站技术人员就灌溉试验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会仙镇松林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农业水利研究所(以下简称“长科院农水所”)科研人员向泰方展示了水稻智慧灌溉排水技术。据长科院农水所所长李亚龙介绍,区别于传统的稻田灌溉管理方式,智慧灌溉排水设备可以对流量、水位、土壤墒情、气象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农民可以此为依据控制灌溉和排水,实现节能节水减排减污的效果。
松林村村民廖胜息在此次示范项目中负责试验区水稻的种植和灌溉排水设施设备的维护。他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项目投入使用以来,农田排水更方便了,灌溉也更省水了,比往年节省了两次灌溉的费用,而且庄稼长势喜人。“往年自己种,每亩水稻产量在六、七百斤,今年估计得有八百斤以上了。”
本示范区建设是澜湄专项基金项目“气候变化下气候智能水技术在水稻生产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目负责人塔纳蓬·皮曼是泰国农业水利专家,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亚洲中心高级研究员。他在参观后对中方的技术赞不绝口。他表示,该示范项目在推广气候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帮助各地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旱涝天气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有助于加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的技术为泰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看到中方农田种植的情况,我们代表团各方对这些技术都更有信心了!”
据介绍,该项目由泰国国家水资源办公室牵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亚洲中心、朱拉隆功大学环境研究所、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旨在提高气候智能型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促进澜湄地区水稻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和泰国的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社区代表约30人参加考察。
中泰项目专家在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了解作物需水量试验。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
中泰项目专家在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参观考察。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
泰方专家了解蒸渗仪使用情况。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农业水利研究所专家向泰国代表团介绍示范项目技术。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
由矩形薄壁堰和超声波流量计组成的流量监测系统可以精准监测渠道灌溉与排水水量。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
在当地农民的陪同下,中泰项目组专家考察示范项目成果。中国网记者 任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