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流域防洪抗旱联合评估报告(一期)
项目概要
项目状态 |
完成 |
项目周期 |
1年(2018) |
所属领域 |
水资源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 跨界河流合作与信息共享 |
执行机构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合作伙伴 |
湄公河五国相关部门专家 |
经费来源 |
澜湄合作资金 |
一、项目目标
加深对湄公河流域洪水和干旱特征和现状的认识,分享防洪抗旱技术和经验,增进合作互信,携手应对洪旱挑战。
二、主要内容/活动
在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的指导下,在澜湄合作成员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联合评估专家组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并在2019年进行共享和发布。项目执行期间,澜湄流域六国专家开展的交流活动包括:
(1)2018年8月5-11日,中国专家赴泰国和越南实地调研,了解湄公河流域防洪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2018年8月13-17日,湄公河国家专家代表来华开展防洪抗旱技术交流。
(3)2018年10月22-25日,湄公河国家专家代表来华就中国专家提交的联合评估报告初稿开展研讨。
三、项目预期产出/取得的成果和展望
应对洪旱灾害是澜湄六国的共同关切。本报告基于澜湄流域防洪抗旱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开展分析和模拟,澜湄合作成员国以及更广泛的读者可以从中受益。研究报告经进一步完善后,于2020年由Springer出版社正式出版题为《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in Mekong River Basin》的英文专著。报告主要结论包括:
(1)湄公河流域受地形特征和西南季风、热带气旋综合影响,洪旱灾害频发,洪灾是威胁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主要自然灾害形式,而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巨大。
(2)湄公河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较薄弱。虽然沿岸大城市多有护岸工程,但大部分河段难以抵御湄公河高水位的洪水影响。由于国家经济支撑能力和水利工程发展不同,各国的抗旱能力有所差异。其中,越南和泰国具备可靠的抗旱工程保障,柬埔寨不同地区间的抗旱的能力存在差异,老挝抗旱能力有待提升。
(3)携手应对洪旱灾害已成为流域各国的共识,共同努力为从全流域视角统筹协调应对洪旱灾害提供了新的契机。各国在建设本国防洪抗旱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援助等国际合作,共同解决流域洪旱问题。从湄公河委员会的成立到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的建立,流域防洪抗旱合作的平台日趋丰富和广阔。
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挖掘潜力,提高各国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湄公河流域国家均建立了防洪抗旱组织体系,以应对洪旱灾害。虽然国家防洪抗旱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全流域对于提高防洪抗旱工程措施水平的共识也非常重要。从工程角度看,泰国和越南的抗旱措施较充分,老挝已建在建和规划水库较多,水库总库容达500多亿m3,柬埔寨的抗旱潜力有待挖掘和开发。
(2)统筹协调,从流域视角提升减灾能力。
湄公河流域内已建水库库容超过200亿m3,建议深入研究这些水库在各国及全流域防洪抗旱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议深入分析防汛抗旱工程在发挥缓解当地灾情的同时,对下游区域或国家的水灾害的影响,为开展流域统筹协调奠定基础。
(3)加强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机制建设。
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六个成员国国之间深入交流和分享水资源管理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新的平台。除了现有的双边合作和对话合作机制外,建议流域六国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加强防洪抗旱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建立全流域防洪抗旱协调机制的可能性,共同致力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
项目报告正式出版物
四、项目联系人
刘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
电话:86-10-68781559
电子邮箱:wuyouliuh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