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成果 > 重要专题 > 澜湄流域干旱特性与水库调度影响评估研究 >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专家观点
媒体报道
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目标和范围

研究背景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5个国家,于越南胡志明市西部入南中国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总面积81.24万km2,干流全长约4880km,居世界第十位;干流总落差约5060m,河道平均比降1.04‰;入海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50亿m3MRC and MWR of China, 2016)。 

本报告中,澜沧江指中国国内的河段,流经下游五国的河段为湄公河。湄公河从中、缅、老边界到老挝的万象为上游段,万象至巴色为中游段,巴色至柬埔寨的金边为下游,金边以下到河口为三角洲河段。澜沧江-湄公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点位置见图1,详细信息见表1。 

历史上澜湄流域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历次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导致全球范围内气温升高(IPCC, 2014),加剧极端洪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近年来,澜湄流域干旱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有增加(Tian and Liu, 2016; Guo et al., 2017),对流域各国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生态系统和航运都带来了严重影响。2019年下半年,澜湄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型的严重干旱。湄公河委员会有关监测数据和报告以及各国信息显示,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湄公河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水位6月份以后均低于常年同期水位,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老挝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泰国和越南更是经历了持续严重干旱的侵袭,境内支流降雨明显减少;柬埔寨受干旱和高温影响,当地政府提示粮食歉收等情况。 

众所周知,澜湄流域是跨境河流,各国加强协作联合抗旱十分重要。正如Elinor Ostrom所说,建立认知和互信是采取联合行动解决问题的基础(Ostrom, 2011)。因此,对干旱特征和水利工程(例如水库)作用的科学理解是建立认知和互信的第一步,这正是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收集全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采用国际先进的方法对澜湄流域的旱情进行评估,并分析水库调度对湄公河干流径流的影响。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认识这条由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六国共享的重要河流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和范围

以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序列历史资料,选用国际认可的先进技术方法评估澜湄流域干旱特性及水库调度对缓解流域旱情的影响。具体研究目标为: 

(1)基于长序列气象数据集和气象干旱指标揭示澜湄流域干旱发生频率和季节分布等特征。 

(2)量化湄公河干流重要断面的天然流量地区组成特征。 

(3)分析澜沧江梯级水库调度对湄公河干流径流的影响。 

表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水文站信息表 

河名 

站名 

所在国家 

集水面积(万km2) 

距河口距离(km) 

澜沧江 

景洪 

中国 

14.91 

2718 

湄公河 

清盛 

泰国 

18.90 

2364 

琅勃拉邦 

老挝 

26.80 

2010 

廊开 

泰国 

30.20 

1580 

那空帕农 

泰国 

37.30 

1221 

穆达汉 

泰国 

39.10 

1128 

巴色 

老挝 

54.50 

867 

上丁 

柬埔寨 

63.50 

683 

图片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系和干流水文站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