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一江水长 澜湄情深
发源于中国青海的澜沧江一路向南流过西藏和云南,从西双版纳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一江连六国,这是澜湄国家同饮一江水的古老缘分,更是一段山海无法阻隔的紧密联系。
以“同饮一江水,澜湄一家亲”为主题的2021年水资源领域“澜湄周”活动于4月26日—29日在中国云南省举办。这既是一场湄公河国家驻华使节对澜沧江的参观考察,更是一次六国增进理解互信、促进水资源合作的美好会面。4天行程中,六国代表风尘仆仆,带着对交流的期盼,带着对合作的愿景,参观糯扎渡水电站,参观江头曼咪移民村,到景洪水电站参观座谈。每到一处,代表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六国人缘相亲、携手共进的情谊。
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转过最后一个弯,坐落彩云间的糯扎渡水电站跃然入目,它是澜沧江下游水电核心工程。水能在此转化为电能,点亮万家灯火,点亮产业之光。
“电站在进水口工程建设中,采用叠梁门方式实施分层取水方案改善下泄水温,尽量减少水温变化对下游河道鱼类的不利影响。”在糯扎渡电厂引水发电系统模型前,水利部国科司二级巡视员钟勇为使节们讲解分层取水等水利技术,传递中国在水电开发中重视保护环境的理念。在中控室,使节们对电厂运行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时提出问题,电厂专家和工作人员一一解答。
树木葱茏,阳光正好。宽叶苏铁、合果木等植物恣意生长。这里是糯扎渡水电站的珍稀植物保护园,今天它迎来了湄公河国家的驻华使节。糯扎渡水电站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水电站的“两站一园”——珍稀动物救助站、珍稀鱼类增殖站、珍稀植物保护园,延续珍稀动植物的基因,保护着稀缺资源。建一座电站,护一方生态,“两站一园”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用事实驳斥了“澜沧江梯级电站开发破坏生态”等传言和谬论,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在澜沧江水电开发中保护动植物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湄公河五国不再透过外媒镜头看中国的水电开发。“我将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国内的有关部门和专家。”柬埔寨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萨达罗激动地说。
午后,骄阳似火,天蓝云白,游艇驶过画廊般的峡谷,停靠在景洪水电站上游的曼咪移民村。曼咪村村民自称“哈旻”,相传是柬埔寨高棉族的后裔。千百年前,高棉人在云南这片山地中扎下根来,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携手并进,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因景洪水电站建设,常受江水侵扰、不通公路、贫穷落后的曼咪村永远沉睡在水中,就近后靠、因“移”而兴的新村正在江畔崛起。
近年来,当地政府全力做好移民安置,推动乡村振兴,曼咪村向与文旅结合的道路迈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我的民宿开起来了,欢迎你们再来!”为了爱情留在曼咪村的汉族女婿正计划着未来。
行走在曼咪村寨中,使节们聆听着曼咪村的故事,触摸着澜湄国家跨越千年仍然相连的文化脉络,也感受着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在水电开发中重视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努力。“我希望今后能在湄公河国家的民众脸上也能看到曼咪村村民般灿烂的笑容。”越南驻华大使馆一秘阮明遵代表说。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中国参与了很多老挝大坝开发项目,这些项目为当地百姓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两国人民变得更加亲密。”老挝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通沙万·培泰感慨道。
眼前奔涌向前的澜沧江-湄公河,为江畔六国百姓带去了安定美好的生活,也带去了源源不断的希望。
考察行程紧凑且充实,天色渐暗,小船穿过连片的热带雨林,驶向景洪水电站,黄昏的库区湖面上映出水电站的倒影。在这里,傣族文化与水电工程融为一体。登上景洪水电站大坝,300吨级水力式升船机颇为壮观,这是澜湄流域最大的通航设施,为中老缅泰四国的船舶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航运通道。
“百闻不如一见”“令人震撼”“感谢中国”……使节们在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在这次考察中,他们与历史对话,与科技对话,与中国对话,这种对话是平等的、及时的,更是充满温情的。
奔流不息的江水,记叙着近年来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点滴,诉说着千百年用心守护的那一缕情脉:2016年流域性干旱期间,中国克服自身困难,尽最大可能付出努力,通过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有效缓解了五国旱情,这是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庄重承诺和深情关切。
同饮一江水,澜湄一家亲。澜湄六国之间的集体考察和座谈交流,不断加深着彼此的友谊和治水理念的互通。澜湄合作5年来,水资源合作已驶入快车道,命运共同体意识也逐渐在六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站在“十四五”的历史新起点上,澜湄水资源合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澜湄六国将以心相交,携手提高澜湄国家水治理能力、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创造属于澜湄国家的新辉煌。